湘西花桓县旅游简介

2024-12-10

一、花垣县名字的由来

花垣县,这个充满历史韵味与自然之美的地方,其名字的由来有着一段独特的故事。

花垣县原为明朝保靖宣慰司彭氏宴游的花园。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的变迁。清乾隆六十年(1795 年)建筑城垣,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习惯称这里为花垣。清嘉庆三年(1799 年)始建县城,定名永绥县。而 “永绥” 之名的诞生,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清朝雍正八年(公元 1730 年),清王朝派兵征服了六里 350 寨苗民后,于崇山卫故地吉多坪(今吉卫镇)设副将一员,赐名 “永绥协”。同时,设六里同知主管民事,雍正十年改六里同知为永绥同知,这便是花垣县的雏形。

嘉庆二年(公元 1797 年),永绥同知升为直隶厅同知,并于花垣寨境添设总兵一员,统辖永、保军务,赐名绥靖镇。嘉庆七年(公元 1802 年),永绥厅治从吉多坪移至竣工不久的新花园城。此后,这里历经了民国时期的风云变幻。

民国元年(1912 年),改直隶厅为行政厅。次年,改永绥厅为永绥县,属辰沅道。在民国时期,永绥县先后属湘西绥靖处、湖南省不同的行政督察区。

1949 年 11 月,永绥县和平解放,1952 年实行了湘西民族区域自治,永绥县属湘西苗族自治区管辖。1953 年经上级政府批准,以镇名为县名改永绥县为花垣县,成为湘西州唯一的一个县、镇共名的县。

“花垣” 之名由 “花园” 演化而来。镇南郊昔日为保靖土司所修建的大花园,作为宴游之所。据【清】同治《永绥直隶厅志・古迹》记载:“花园,即今治也。旧为保靖宣慰司花园,有妆楼镜阁之胜,杂植各色花卉,春来烂漫似锦,与姬侍游宴其间,女士往观不禁…… 康熙中曲阜孔尚任来游此园观演所制桃花扇传奇,极欢而散。” 在同治《永绥直隶厅志》中,时而写作 “花垣”,时而写作 “花园”。石水生先生认为,“花园” 地名演化为 “花垣”,应与花垣地建了新的城垣有关。原永绥厅治在吉多坪(即今吉卫镇),因 “孤悬苗地”,不利战事和军需供给,嘉庆六年(公元 1801 年),清政府便下令拨款在花垣寨旁兴工修建石城一座,嘉庆七年(公元 1802 年)永绥厅治便迁于新城。从此,“花园” 便演变为 “花垣” 了。

二、花垣县人口情况

(一)常住人口

花垣县的常住人口在近年来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截至 2022 年末,花垣县常住人口 241147 人。而到了 2024 年,常住人口为 24.2105 万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花垣县的人口规模相对稳定。

常住人口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和生活环境等因素会吸引或流失人口。另一方面,政策因素、自然增长和人口流动也会对常住人口产生影响。

(二)户籍人口

2024 年花垣县户籍人口为 30.4178 万。户籍人口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户籍登记人数,通常与常住人口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人口流动、外出务工、就学等原因造成的。

花垣县的户籍人口数量相对较多,这也反映了该地区的人口基数较大。户籍人口的变化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等。

综合来看,花垣县的人口情况呈现出常住人口相对稳定、户籍人口较多的特点。了解花垣县的人口情况,对于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社会服务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花垣县经济情况

(一)总体经济状况

2022 年,花垣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818542 万元,2023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823783 万元,增长 1.8%。三次产业结构为 12.6:31:56.4,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 24.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 34097 元,增长 1.8%。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花垣县经济整体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工业在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较为突出,这表明花垣县的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也反映出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二)各产业发展情况

  1. 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89604.0 万元,增长 3.7%。主要农产品有粮食、生猪、牛、羊、家禽等。

农业科技园区入园企业增至 78 家,建成标准厂房 6.7 万平方米,全年实现总产值 17.5 亿元。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花垣县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和投入。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为当地农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入园企业的增加,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还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从农产品产量来看,全年粮食播作物种面积 18.44 千公顷,下降 0.14%;产量 95623 吨,增长 1.08%。生猪出栏 16.53 万头,增长 2.54%;产量 1.22 万吨,增长 3.39%;存栏 10.91 万头,下降 4.8%。牛出栏 1.05 万头,持平;产量 0.14 万吨;存栏 2.5 万头,下降 0.79%。羊出栏 6.22 万头,下降 1.89%;产量 0.09 万吨,下降 10%;存栏 3.38 万头,下降 1.74%。家禽出栏 83.87 万羽,增长 6.95%;产量 0.11 万吨,增长 10%;存栏 48.87 万羽。

可以看出,花垣县的农业生产在保持稳定的同时,也在不断优化结构。粮食产量的增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生猪、家禽等养殖业的发展,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途径。

年末农民专业合作社 809 个,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36 家,州级以上龙头企业 36 家,家庭农场 489 户,规模养殖户 323 户。这些数据表明,花垣县的农业产业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技术、信息和销售渠道等方面的支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

万亩特色产业标准园区 3 个,猕猴桃品改和培管面积 3000 亩;农业机械总动力 25.4 万千瓦,较上年增长 4.3%;农村土地流转 11.7 万亩,全年化肥施用量 8151.5 吨。截至年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 22.57 万人,全年共开工各类水利工程 23 处,投入资金 9350 万元。完成水利工程土石方 579300 立方米,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9 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4 平方公里,耕地灌溉面积 1.41 万公顷,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4.92 万公顷。

这些举措进一步推动了花垣县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特色产业标准园区的建设,为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示范。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增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进,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利工程的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1. 工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 199703 万元,下降 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 4.4%,主要产品有硫酸、电解锌、电解锰等。

产业开发区入园企业共 73 家,全年实现生产总值 9.8 亿元,技工贸总收入 30.3 亿元;完成投资 7.6 亿元,下降 35.2%。

从工业增加值的下降可以看出,花垣县的工业发展面临着一定的挑战。然而,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依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入园企业的增加和技工贸总收入的增长,表明产业开发区的集聚效应在逐步显现。

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硫酸产量 156643.2 吨,增长 53.5%;电解锌产量 84087.6 吨,增长 59.0%;电解锰产量 31664 吨,下降 34.5%。

硫酸和电解锌产量的增长,为花垣县的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亮点。而电解锰产量的下降,可能是由于市场需求变化或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所致。

  1. 建筑业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为 56859 万元,增长 3.6%。房屋施工面积 69.6 万平方米,下降 11.6%。

建筑业增加值的增长,表明花垣县的建筑业在经济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房屋施工面积的下降,可能是由于房地产市场调控或项目建设进度等原因所致。

  1. 消费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51309.6 万元,增长 1.9%。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 111044 万元,增长 1.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 40265.6 万元,增长 2.5%。

按行业统计,批发业零售额 11486.6 万元,增长 12.1%;零售业零售额 91507.6 万元,下降 5.2%;住宿业零售额 5663.8 万元,增长 17.6%;餐饮业零售额 42651.6 万元,增长 15.7%。

消费的增长表明花垣县的市场需求在逐步扩大。城镇和乡村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反映出城乡消费市场的同步发展。批发业、住宿业和餐饮业的增长,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而零售业的下降,可能是由于电商冲击或市场竞争加剧等原因所致。

  1. 招商引资和旅游

全年引进省外境内资金 22.5 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 57 万元,下降 96.1%,实际利用外资 7.8 万美元。新引进项目 25 个,其中投资过亿项目 11 个,新引进外资企业 2 家。

全年共接待游客 442.9 万人次,增长 7.2%;旅游总收入 43.3 亿元。

招商引资的成果为花垣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省外境内资金的引进和新项目的落地,将促进当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旅游方面,游客人数的增长和旅游总收入的增加,表明花垣县的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全县共有 A 级以上景区(点)3 个,古苗河大峡谷景区成功创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十八洞培训中心正式投用,边城文旅小镇项目进展顺利。成功承办全国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现场会,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县旅游发展大会、苗族赶秋节等系列活动。

这些举措进一步提升了花垣县的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四、花垣县旅游景点

(一)古苗河国家湿地公园

花垣古苗河国家湿地公园以人工库塘古苗河水库与自然河流古苗河为主体,总面积达 975 公顷,其中湿地面积 600.7 公顷,湿地率高达 61.61%。这里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美,生态环境优良,是武陵山区集湿地保护、科普宣教、科研监测、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自然河流、库塘、峡谷湿地与森林复合型国家湿地公园。

自 2015 年试点以来,花垣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湿地公园的保护与建设,专门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各项工作。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通告,加强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县政府还多次组织联合执法,对破坏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集中整治,确保整个公园范围内实现 “六无”。

经过多年的保护与恢复,湿地公园内的动植物栖息环境明显改善,受损湿地得到有效修复。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对上游主干流河道及支流进行清疏与治理,保障了河湖生态流量,稳定实现 “有河有水”。另一方面,投入资金对河湖水域及其缓冲带进行生态整治和修复,重点实施了岸上清水植物生态系统和水岸浅水生态系统恢复工程,水生植被覆盖率达 100%,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稳定实现 “有鱼有草”。特别是实施河湖水生态系统科研监测、科普宣教,让河湖生态得到良好保护。据考察,公园内共有维管束植物 172 科、759 属、1508 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12 种;共有脊椎动物共 5 纲 28 目 78 科 200 种,其中国家 II 级 12 种。经监测,古苗河河湖水质稳定达到 Ⅱ 类水质标准。

此外,县委县政府还投入 8000 多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栈道、游步道、观景平台、跳岩、轻水平台等,满足人民群众景观、休闲、垂钓、游泳等亲水需求。古苗河峡谷幽深,瀑布密集,上游紫霞湖湖面如镜,环境优美。河湖周边散落的传统村古群、传统祭祀蚩尤大殿,炊烟袅袅、渔歌互答,形成独特、优美的峡谷湿地和湖泊景观与浓郁的苗族人文风情高度融合。每年前来参观的游客可达 12 万人次,公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稳定实现 “人水和谐”。

(二)边城茶峒景区

边城茶峒地处花垣县西北边境,始建于嘉庆八年(1803 年),属湘西四大名镇之一。这里保存完好的古镇城墙、太平开西征将士牌位、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宿营指挥所等历史遗迹,见证了茶峒的悠久历史。

茶峒城背靠太山,左依九龙山,右傍香炉山,面朝风鸣山,由群山环抱,山中有城,城中有山。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从这里推进大西南。如今,虽然城墙城门虽被毁坏,但翠翠岛、吊脚楼、石板街依然保存完整。2005 年,茶峒正式更名为边城镇。

镇内古建筑林立,吊脚楼别具一格。现存吊脚楼均为木质结构,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三边悬空,靠柱子支撑,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虫蚁,楼板下还可放置杂物。此外,茶峒还保存有太平军西征将士牌位、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宿营指挥所、清政府在边城设置的协台及练兵校场、古朴典雅的国立茶师(今茶峒中学)、茶峒码头等古建筑和古遗址。

茶峒的 “拉拉渡” 是一种独特的过渡方式,已有很多年头。坐上去,只听得吱吱呀呀声音,船身轻荡中,连时间都慢了。每逢农历初五、十号,是茶峒赶集的日子,当地叫赶 “边边场”,市集热闹非凡。每年的农历端午节,这里都会举行赛龙舟。茶峒因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蜚声中外,目前已成为湘西的旅游景点,正在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十八洞村

十八洞村位于素有花垣 “南大门” 之称的双龙镇西南部,紧临吉茶高速、209 和 319 国道,距县城 34 公里,距州府 38 公里,距矮寨大桥 8 公里,高速出口 5 公里。全村辖 4 个自然寨,6 个村民小组,225 户 939 人,属纯苗聚居区,苗族风情浓郁,苗族原生态文化保存完好。

传说古夜郎国打败仗后,便翻山越岭来到湘西深山老林,发现了一个能容纳几万人的大溶洞,且洞内有十八叉溶洞,洞洞相连,于是便定居下来,休养生息,繁衍后代,故名夜郎十八洞,简称十八洞。2005 年,飞虫村和竹子村合并为一个村,以洞名作为村名,十八洞村由此得名。

该村地处高寒山区,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 87%,莲台山林场、黄马岩、鸟龙一线天、背儿山、擎天柱等风景点,特别是十八溶洞,洞洞相连,洞内景观奇特,神态各异,巧夺天工,被誉为 “亚洲第一奇洞”。辖区内瀑布纵横,枯藤老树,鸟语花香,高山峡谷遥相呼应,苗家阿妹歌声在悠谷回荡,有 “远看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的仙境。

十八洞村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独特的苗家饮食。每到春节,这里便有抢狮、接龙、打苗鼓等传统习俗;每逢赶秋节,这里便组织西瓜节、舞龙、上刀梯、椎牛、山歌传情等活动。该村拥有苗绣、蜡染、花带、古花蚕丝织布等文化旅游产品;有十八洞腊肉、酸鱼、酸肉、野菜等多种绿色食品;有上刀梯、踩铧口、巴代、定鸡等苗族绝技。

2013 年 11 月 3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苗寨调研,与苗族同胞膝足谈心,谋划发展,并作出了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的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十八洞模式的 “可复制”、“可推广” 原则。从此,十八洞成了全国新一轮 “精准扶贫” 工作的 “摇篮”。2021 年 6 月,由十八洞村组成的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 获评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

(四)小龙洞瀑布

小龙洞瀑布在排碧乡黄岩村附近,有一 “U” 型山岩,悬崖高达 300—500 米,有小龙瀑、窟索瀑、护谭瀑、蟹将瀑 4 条瀑布从百米以上的绝壁上飞流直下,一齐泻入一处深潭,响声如雷,烟雾弥漫,各具特色。小龙瀑布最大落差 147 米,声势磅礡;窟索瀑布洞口威严,流水汹涌;护潭瀑布水落如纱,含情脉脉;蟹将瀑布姿态婆娑,美丽妖娆。瀑布时而落在崖壁,如雾如烟,时而落入深潭,象是阵阵松涛。悬崖顶上有岩板,游人可以在岩扳上俯视,壮观景色尽收眼底。

(五)大龙洞风景区

大龙洞风景区位于湖南省花垣县补抽乡境内,距吉首市 41 公里,沿矮大公路上行 22 公里即到达景区。大龙洞风景区是吉首市母亲河峒河的源头,是双龙风景区的核心景区。

大龙洞风景区内溪河纵横,溶洞暗河相连;奇峰突兀,怪石林立,古树参天,野藤蔓延,其间不乏奇花异果、珍禽异兽。相传远古时候,北海龙王应黄帝之约追赶蚩尤的九黎部落至双龙景区境内,被秀丽的山水所迷不思归北海而定居于此,龙婆居大龙洞,龙公居郎龙山,龙媳居小龙洞,七位公主化作七大瀑布成七星状依附大龙洞四周,龙太子与凡间绝色美女黛帕流光一见钟情,生下苗族的先祖三位王爷。此举震怒天庭,龙太子被赶出大龙宫而深囚于龙潭。黛帕流光化作山峰深情地凝望着龙潭,守候数千年,山涧虫鸟啼,泉水叮咚声好似向后人传颂美丽的神话。

大龙洞风景区主要景点有天下第一洞瀑 —— 大龙洞瀑布,绝壁高达 500 余米。自山腰洞口喷发而出,呈扇形状,水响声势浩大,播声闻达当选里之遥。瀑布落差距 208 米,最大宽度 88 米,最大流量 398 立方米 / 秒,堪称天下第一。还有寒武纪地质公园,园内龙宫洗石属上寒武系的车夫组地质层,距今 5.4—4.9 亿年,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上最重要的地质时期。该洗石,鬼斧神工,重重叠叠,气势宏伟,世界罕见。此外,还有翠竹长廊、龙母宫等景点。

(六)花垣边城水利风景区

花垣边城水利风景区属自然河湖型水利风景区,总面积 4.46 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 1.75 平方公里。景区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景点众多,民风纯朴。

景区内的边城茶峒古镇,依山傍水,青山峙立,东、北、南三面雄山峻岭环绕,西临清水江,龙盘虎踞之形胜。背靠太山,前朝风鸣山,九龙山、香炉山伴去左右,白塔耸立,青石筑城,城垣逶迤。逐水而立,因水而兴。清水江自西向东逶迤蜿蜒,奔腾而下,清波漾漾,格外舒爽。

茶峒与洪安两镇,山水相连,隔江而望,咫尺之间。茶洪大桥承东接西,桥东为湖南茶峒,城楼题写 “边城楼”,桥西为重庆洪安,牌楼题写 “渝东南第一门”。桥头洪安境内建有 “鸡鸣三省亭”,立有石碑,正面刻 “一脚跨三省”,背面刻 “三省闻鸡鸣”。洪安古建筑、古巷道,万年戏台、永诚布行和复兴银行旧址、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司令部旧址及纪念碑等遍及古镇。还有著名 “三不管岛”,最初为无名小岛,解放前,这座岛既不属湖南,也不属贵州和四川(今属重庆)。流传这里乃民间纠纷化解之地,当地及周边民间矛盾冲突激烈时,双方便相约岛上械斗,三方官府概不过问。久而久之,“三不管” 岛就远近闻名。

边城茶峒沿江边游步道而下,茶峒 “拉拉渡” 古码头就在眼前。千年古渡,又叫茶洪渡口。千百年来承运着湘黔渝边区过往行人客商及货物。渡船船头竿上挂着活动铁环,一条悬空水面上穿过铁环钢索缆绳被固定于两岸,过渡借助挂在钢缆上铁环,船上人用一特制木器攀缘钢缆移动,慢慢牵引船横渡。钢缆与拉船木头之间摩擦声音很特别,“吱呀”“吱呀” 节奏感和船水声,美妙自然。走过拉拉渡就到河街,吊脚楼,鳞次栉比,高低错落,许多都是百年老房,房基墙高,石头垒砌而成,多为木质结构,楼门台基高,楼门开高,或许防洪涝,或许防匪防盗。

五、花垣县特色美食

花垣县地处湘西,这里的美食独具特色,融合了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以辣、酸、香为主要特点。

(一)苗家腊肉

湘西苗家腊肉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易经 - 噬嗑篇释文》记载,腊肉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花垣县的苗家腊肉更是脂香浓郁、皮色黄亮、肉色似火、红艳喜人、滋味鲜美、营养丰富。其制作工艺独特,腊月间,人们将自家喂养的猪宰杀,把肉切成条条块块,抹上盐,放进坛子里或木桶中腌制五至七天,然后取出挂在通风处,让水滴干,再挂在火坑或灶上面熏烤。由于湘西多山,植被丰厚,盛产木材,腊肉是用柴火熏制出来的,其味香醇。熏制完成的腊肉色皮黄亮,香气十足。蒸熟的腊肉,可以一片片、一丝丝撕着吃。洗净的肥腊肉,通明透亮,放在阳光下,可照见人影,油而不腻。湘西土家人除夕之夜,一碗腊肉是少不了的。吃着香喷喷的腊肉,喝着自家酿造的大碗米酒,唱着山歌,其乐融融。

(二)酸鱼

湘西的酸鱼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没有冰箱的年代,存放时间很长的酸鱼是一道待客的佳肴。制作酸鱼首先将稻田鱼放置在木桶里,再用糯米和石头封闭腌制,三个月到一年口感最佳。酸鱼的制作方法多样,以草鱼为例,鲤鱼从田里捞回来后,必需是鲜活的,放在清水里回气一个多小时候让鱼腮里的泥土全部吐出。再洗干净从背部剖开剔除内脏,剖开后不能再沾水更不用洗,一定要带血抹上食盐,花菽,放在木桶腌三天,然后在鱼肚内放上小米或者糯米放置土坛内一层层叠放好,密封坛子,放阴凉处夏天一个星期,冬天一个月便可发酵而成。出坛的酸鱼色泽暗红,酸香诱人。酸鱼肉也是土家族的风味小菜,土家饮食加工花样颇多,吃法讲究酸、辣、香。夏天时节,天气炎热,为了保存食物,会将鱼和猪肉拌上糯米粉子,腌制成酸鱼肉,既不油腻,又防腐、爽口。他们制作酸鱼多用鲤鱼,鲤鱼大多放养于稻田。待到秋收季节、鱼稻双收。收获的鱼,除少数鲜食外,大部分都用来做成酸鱼,经久吃用。

(三)桃花虫

油炸桃花虫是花垣县的特色美食之一。在春季,这道菜品经常出现在餐馆的菜单上,吸引了众多食客前来品尝。桃花虫是七、八种小水虫的总称,有些形状小巧,有些称得上 “面目可憎”。桃花虫需要先烘焙备用,食用时先炒至 7 成熟,然后加入辣椒等佐料炒香即可。色泽金黄,营养丰富,但面目狰狞,喜爱的非常喜欢,也有很多人不敢下筷。

(四)板栗鸭

板栗鸭是典型的苗家菜,每年重阳节时,正是板栗成熟的季节,当地的散养麻鸭也逐渐成熟,正是最适合吃板栗鸭的季节。鸭肉炒制金黄,加入板栗慢慢焖熟,还可以加入鸡枞菌,鲜美无比。

(五)麻栗场苗鱼

苗鱼不是一种鱼的名字,而是当地苗族同胞做鱼的一种方法,一般选用当地鲤鱼、草鱼等作为材料。制作苗鱼的配料以青辣椒为主,香辣是苗鱼的鲜明特征,树上摘下来的青辣椒辣味不重,但能帮助鱼提升鲜味。将辣椒和姜在锅里用大火翻炒几下,把炸香炸透的鱼块倒进锅里一起翻炒。这样做出的苗鱼特别香辣。

(六)猪血圆子

湖南特色美食猪血圆子以豆腐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的猪血和猪肉,配以各种调料制成。猪血圆子制作精细,外观饱满,色泽鲜艳,香气四溢。它的口感软糯,入口即化,味道鲜美,独特的腊辣口感令人难忘。在花垣县,猪血圆子也是当地居民日常饮食中的佳肴。

(七)性肠

花垣性肠又名苞谷酸性肠,以母猪输卵管为主料,焯水后用白酒爆炒,再用花椒、酸辣椒、苞谷酸等炒制而成,其色泽金黄红亮,其味酥香、酸辣、脃爽,下饭下酒堪称一绝。

六、花垣县酒店数量及旅游接待能力

花垣县的酒店数量虽然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数字,但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有不少各具特色的酒店可供游客选择。

比如南门小院 (边城景区店),评分达到 4.4 分,以 “服务很好”“周边方便” 著称,有 108 条点评,距市中心直线 21.7 公里,位于边城景区,提供家庭房等多种房型,低价房常常即将售完。边城良園民宿评分 4.8 分,“体验很棒”“位置很好”,有 100 条点评,同样距市中心直线 21.7 公里,在边城景区,提供情侣房、家庭房等,低价房也很抢手。小时候民宿 (边城茶峒景区店) 评分 4.7 分,“干净卫生”“服务很好”,77 条点评,距市中心直线 21.7 公里,适合家庭居住,还有智能马桶等设施,最新预订就在一天前。

花垣兴银大酒店评分 4.7 分,“体验很棒”“干净卫生”,219 条点评,距市中心直线 700 米,窗外好景迷人,提供家庭房等房型,低价房即将售完。花垣尚品酒店评分 4.4 分,“环境优雅”“前台热情”,302 条点评,距市中心直线 300 米,有棋牌房、适合家庭等多种选择,最新预订在 1 小时前。小河湾度假村 (边城景区店) 评分 4.4 分,“停车方便”“环境优雅”,192 条点评,距市中心直线 21.9 公里,位于边城景区,有充电桩、江河景房,低价房即将售完。

花垣天丰宾馆评分 4.5 分,“不错”“环境优雅”“交通便利”,102 条点评,距市中心直线 1 公里,提供家庭房、适合家庭等房型,低价房即将售完。馨月拾光民宿 (茶峒景区店) 评分 4.6 分,“好”“服务很好”“周边方便”,154 条点评,距市中心直线 21.9 公里,在边城景区,有情侣房、窗外好景等,低价房即将售完。天程大酒店 (花垣边城大厦店) 评分 4.3 分,“前台热情”“交通便利”,293 条点评,距市中心直线 1.2 公里,有套房、洗衣服务等,低价房即将售完。花垣天骄时尚大酒店评分 4.3 分,“环境优雅”“停车方便”,180 条点评,距市中心直线 400 米,有情侣房、适合家庭等房型,最新预订在半小时前。此外,还有花垣凯天丽呈酒店 (城市中央店),地处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城市中央 “CBD” 商业中心繁华地段,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便捷,周边名优产品、餐饮、地方小吃、KTV 娱乐、沐足、商业广场、购物中心等一应俱全,距离沈从文《边城》原著地茶峒、精准扶贫首倡地 “十八洞村” 驾车均在 40 多分钟,距离张花高速约驾车 11 分钟,酒店周边旅游资源丰富。

从这些酒店的分布和特点可以看出,花垣县的酒店主要集中在边城景区及周边地区,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住宿选择。同时,这些酒店在服务质量、设施设备等方面也在不断提升,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花垣县的旅游接待能力在不断增强。从住宿条件来看,各种类型的酒店和民宿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从经济实惠的家庭房到高端舒适的套房,应有尽有。同时,酒店的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如智能马桶、洗衣服务、充电桩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住宿体验。

在餐饮服务方面,花垣县有着独特的特色美食,如苗家腊肉、酸鱼、桃花虫、板栗鸭、麻栗场苗鱼、猪血圆子、性肠等,能够让游客品尝到地道的湘西美食。这些美食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花垣县旅游的一大亮点。

交通方面,花垣县的地理位置较为优越,距离沈从文《边城》原著地茶峒、精准扶贫首倡地 “十八洞村” 以及张花高速等都比较近,交通便捷。同时,景区内还设有临时交通管理和配套服务措施,如临时开放 7 个大型停车场,调拨 18 辆景区公交和摆渡车,引导游客在景区采用公共交通出行,提高了通行效率,保障游客的出行安全、顺畅。

旅游景点方面,花垣县拥有古苗河国家湿地公园、边城茶峒景区、十八洞村、小龙洞瀑布、大龙洞风景区、花垣边城水利风景区等众多景点,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能够满足游客的观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