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近代名人

2024-12-06

一、湘西近代名人概述

湘西,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在近代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了众多杰出人物。他们在不同领域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卓越的成就,为湘西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湘西近代名人众多,涵盖了军事、政治、文学、科学等多个领域。在军事领域,湘西走出了一大批高级将领。他们在民国时期为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浴血奋战,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如陈渠珍,号玉鍪,1882 年出生于湘西凤凰县,中将军衔。他是一位经历汉藏传奇婚恋,写出《艽野尘梦》这种痛彻心扉爱情的传奇官人,也是湘西地区的重要人物。田应诏,1876 年出生于湘西凤凰县,中将军衔。他在军事领域有着卓越的表现,为湘西地区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此外,湘西还有众多少将。隆子雍,1905 年出生于湘西花垣县,少将军衔。他在抗日战争中表现英勇,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吴恒良,1897 年出生于湘西花垣县,少将军衔。他同样在军事领域有着出色的表现。龙矫,1889 年出生于湘西花垣县,中将军衔。他的军事才能在当时备受赞誉。

在湘西的高级将领中,还有来自凤凰县的龙云飞,1886 年出生,少将军衔。他在湘西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顾家齐,中将军衔,也是湘西凤凰县人,为保卫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戴季韬、戴斗垣、谭自平、陈范、陈斗南将军、朱早观等都是湘西凤凰县的将领,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吉首市也涌现出了不少杰出将领。傅子范,1844 年出生,陆军上将军衔。傅良佐,1887 年出生,陆军上将军衔。杨正治,1896 年出生,陆军中将军衔。石邦藩,空军少将军衔。田景星,1907 年出生,陆军少将军衔。罗文杰,1893 年出生,少将。

永顺县的向敏思,1907 年出生,中将。汪之斌,1884 年出生,陆军中将军衔。向明歧、向子云、向阳等都是少将军衔。王时,1889 年出生,中将军衔。

保靖县的王一之,1906 年出生,少将军衔。彭诚,少将军衔。

龙山县的向凤武,1900 年出生,少将军衔。田植,1912 年出生,陆军中将军衔。瞿波平,湘鄂川边著名匪首,后投诚,1949 年 6 月任长沙绥靖公署暂编 10 师少将师长。

古丈县的杨光耀,1907 年出生,少将军衔。田仲达,1906 年出生,少将军衔。朱明允,1906 年出生,少将军衔。

在政治领域,湘西也有杰出代表。李振军,1920 年出生于湘西凤凰县,苗族。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1955 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 年晋升为大校军衔。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党和人民立下了许多功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包括湖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等。李振军不仅在军事上有卓越成就,在书法、诗词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

在科学领域,彭司勋是湘西的骄傲。他 1919 年出生于湘西保靖县,土家族。彭司勋是药物化学专家,药学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对推动中国新药研究和药学教育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建国初期,他就投身统一战线、人民政协和多党合作事业,积极为国家医药事业发展、为江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湘西近代名人的涌现,不仅为湘西地区增添了光彩,也为整个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后人,成为湘西地区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文学巨匠

沈从文

  1. 出生与成长:

1902 年,沈从文出生于湘西小城镇筸。这里山清水秀,沱江如一条碧绿的丝带穿城而过,吊脚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江边。沈从文就在这沱江水的浸润和吊脚楼的环绕下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光。他在这片土地上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与神秘,领略着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那些古老的传说、淳朴的民风,都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中,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埋下了种子。

  1. 文学成就:

沈从文的作品充满了对故乡湘西的热爱之情。他以细腻的笔触、诗意的语言,描绘出了湘西的山水风光、民俗风情以及人性之美。《边城》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一个富有诗意的小镇为背景,讲述了翠翠的爱情故事。在这个小镇里,人们过着宁静而质朴的生活,山水如画,人性纯良。沈从文用他的文字勾勒出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画卷,拨动了乡土之音。《萧萧》《湘行散记》等作品也同样展现了湘西的独特魅力。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既有着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又有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沈从文在浪漫主义文学上成就较高,是属于京派作家。他的小说语言古朴简单,婉约细腻,带有诗意的美。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乡土小说着重描写人物心灵的淳朴善良,展示出对乡土生活的赞美与怀念。而以城市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则是批判讽刺之作,通过幽默辛辣的语言展示了都市生活和人性的丑陋,引发人们对历史和生活的思考。他的小说展示了对美的追求,那是一种内心和人性美,不被金钱和权力所污染的纯洁。

  1. 对后世的影响:

沈从文被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边城》的英文译本迄今为止有 4 个,最初的版本由新月派诗人邵洵美及其女友项美丽翻译并在 1936 年 1 月至 4 月连载于英文刊物《天下》。而后,1947 年,George Allen and Unwin 出版社出版的名为《中国的大地》的沈从文小说集中,也收录了由罗伯特・白恩和金堤翻译的《边城》。1962 年,北京外文出版社的月刊《中国文学》刊发了戴乃迭翻译的《边城》。最新的英文译本是由金介甫翻译,2009 年在纽约 HarperCollins 出版。HarperCollins 是美国著名出版公司,这本书也是汉学家葛浩文主编的中国现代作家经典文丛中的一本,这意味着沈从文的作品在海外开始逐渐走出学院,走向更多的普通读者。

除了代表作《边城》外,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也深受海外读者和学者关注。华裔作家李翊云曾多次推荐沈从文的作品,她对《从文家书》情有独钟。Simon Schuster 出版社 2014 年出版了沈从文的散文和书信集 Recollection of West Hunan;译林出版社 2015 年出版了沈从文书信英文版《沈从文家书》。

沈从文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影视界同样被他的作品深深吸引。许多导演和编剧在创作过程中受到沈从文的启发,甚至将他的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著名导演侯孝贤曾坦言,自己的电影理念与拍摄风格受到了沈从文文学的深刻影响。他通过对角色的细腻剖析,将人性之美展现在银幕上,与沈从文所倡导的细腻情感相辅相成。

沈从文的写作风格以细腻的描写著称,尤其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之美。他的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能在字里行间传递出浓厚的情感。例如,在《边城》中,翠翠的形象与湘西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带给读者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与温暖的怀旧情绪。这种细腻的描写,让人在阅读中仿佛听见了溪水潺潺,感受到那沁人心脾的清新。

沈从文的作品在海内外学术界也备受关注。对他旧作价值的 “再发现”,首先来自一批身居海外的华裔学者。时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的夏志清深受美国新批评学派的影响,侧重文艺作品的审美性。他认为,沈从文的作品中有别样的艺术性。与沈从文一同被夏志清 “发现” 的现代作家,还有张爱玲、钱钟书等。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这些作家的赞扬,使他们在海外的知名度大为提升。自此以后,海外学术界对沈从文的关注越来越多。1972 年,在美国的华裔作家聂华苓出版了《沈从文》,成为第一本向普通读者介绍沈从文的专著。1977 年,当时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金介甫完成了他关于沈从文的学位论文。1987 年,金介甫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了《沈从文传》,该书立即成为海外研究沈从文的经典之作,后被译成中文,对国内的沈从文研究亦有重大影响。

提及海外沈从文研究,不得不提到学者王德威。1992 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王德威的《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他在沈从文的小说中发现了一种混合着田园牧歌、暴力、死亡与欲望的描写。在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2015 年出版的《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一书中,他认为沈从文提供了关于现代中国不同的抒情想象。2015 年,王德威还在哈佛大学主持举办了 “沈从文与现代中国” 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英语学界第一次举办关于沈从文写作历程与生命经验的学术会议,几位海外沈从文研究权威悉数出席,沈从文的两个儿子沈龙朱和沈虎雏也到场回忆了父亲的生平和《沈从文全集》的编纂过程。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特殊的存在。他的作品跨越语言和时代,在世界读者中唤起普遍的共鸣。正因为他作品中所体现的对美丽的向往、对丑陋的反抗,对生命的复杂、神秘、偶然却又注定的瞬间的探索,才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内心却愈发渴望宁静和平和。在这样的背景下,沈从文的作品无疑提供了一种心灵的慰藉。从他笔下流淌而出的,不仅是美丽的自然景色,还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他以温暖的文字,告诉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应该寻找片刻的平静与内心的宁静。读者对沈从文作品的青睐,除了其优美的文字,更多的是作家传达出的深刻人性洞察。他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思考,融入到每一部作品中,让人们在津津乐道的同时,进行深层的自我反思。

三、艺术大师

黄永玉

  1. 祖籍与传奇人生:黄永玉祖籍湘西凤凰,1924 年 8 月 9 日出生在湖南常德,土家族人。13 岁背井离乡闯荡,自幼痴迷绘画,1929 年入学傅公祠实验小学,常临摹杂志。1937 年进入集美学校,首次接触木刻,后因打架斗殴离校出走,在多地漂泊做工。在社会大学里历练既久,他学到了一身的本领,强健了筋骨,长足了精神,渐渐地在美术界也有了名气。

  1. 艺术风格:作画情真,做人也情真。黄永玉的作品风格独特,在多个艺术领域都有卓越表现。版画方面,早期作品承袭上海、苏州等地文艺版画风格,后学习英美书籍插图写实风格,代表作《阿诗玛》采用传统水印桃色木刻手法,生动体现人物情感与民族特色,奠定了他在中国版画史上的重要地位。国画轮廓线清晰,色彩鲜亮,将版画特点融入其中,如《天问篇》《双鹤图》《彩荷》等。油画与雕塑领域,90 年代在意大利开始创作,进一步拓展艺术领域。设计方面,设计了中国第一张生肖邮票 ——1980 年猴票和酒鬼酒的麻袋陶瓶等,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商业影响力。文学创作上,散文语言个性,叙事灵动;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以独特叙事风格和深刻人生洞察受关注;诗歌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他的艺术特点鲜明,线条运用强调主宰作用,与多年木刻经历有关,作品线条清晰、婉转灵动;色彩搭配鲜亮,受木刻彩印启发,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构图创新,新颖不拘一格,给人新奇视觉感受;善用题跋,表达情感、思想和艺术见解,形成诗书画文相结合的独特艺术风格。

  1. 与沈从文的关系:黄永玉与沈从文是叔侄关系。沈从文对黄永玉的人生与艺术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沈从文的人格力量、趣味和谈吐影响了黄永玉,他们的人生经历有相似之处,都少小离家、独闯天下。沈从文为黄永玉的木刻作品写过专文,称他是一位 “吸收力既强,消化力又好”“技术优秀、特有个性” 的木刻工作者。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第一个给远在香港的黄永玉写信,希望他能回到北京参加工作。1953 年,黄永玉携妻儿来到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任教,他们交往频繁,在 “文革” 时也有密集书信来往,互相安慰与鼓励。黄永玉也为沈从文的小说集画过不少精彩插图。沈从文对黄永玉的一次严厉批评,成为黄永玉艺术道路上无形的鞭策。黄永玉写下了很多关于沈从文的文字,他们的不同人生轨迹映照了那一时代知识分子的艰难历程。1982 年,在黄永玉的劝说和催促下,80 岁的沈从文最后一次回了凤凰。黄永玉为沈从文镌刻墓志铭,让表叔的灵魂带着乡愁与家乡的山水同在。

四、民国总理

熊希龄

  1. 家庭背景:熊希龄出生于湘西凤凰县一个三代从军的家庭。他的父亲熊兆祥 20 岁从军,承袭云骑尉世袭封职,历任守备、副将,嗜好诗文字画,对熊希龄管教很严。熊希龄少时在凤凰镇读入塾读书,后移居芷江县的熊公馆。

  1. 政治生涯

    • 熊希龄自幼聪颖,十五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二十五岁中进士,成为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他的科举之路颇为顺遂,14 岁考中秀才后,前往芷江县的秀水书院继续读书。四年后奉父母之命成亲,后结识沅州知府朱其懿,被推荐入沅水校经堂就读,并在沅州府的岁、科连试中名列全郡第一,补优廪生,后被抽调到长沙的湘水校经书院深造。1891 年参加湖南省乡试,中第 19 名举人;1894 年参加殿试,名列二甲,赐进士出身,并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熊希龄计划投笔从戎,被两江总督刘坤一劝阻。后给张之洞写信呼吁变法维新,前往军营谋事,被任命为两湖营务处总办,撰写《军制篇》提出改革清朝军制建议。随后入湘参与维新,和谭嗣同一起创办时务学堂与《湘报》,主持定立《湘报馆章程》,与谭嗣同等人创办南学会,任议事会友。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被革职回乡。

    • 1902 年,熊希龄跟随常德太守朱其懿办理西路师范学堂,受到湖南巡抚赵尔巽赏识,被清廷重新起用,前往日本考察实业。后受江苏巡抚陈启泰重用,历任要职。民国初期,熊希龄任财务部长,主持谈判和外国银行团的借款事宜,被舆论指责 “卖国”,随后辞职。1913 年,熊希龄任国务总理,成立 “名流内阁”,因与袁世凯产生分歧而辞职。后被袁世凯任命为煤油督办,并任参政院参政。

  1. 慈善贡献

    • 1917 年河北境内特大水灾,在天津奉母隐住的熊希龄奔赴北京请缨赈灾,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募集赈灾款,以身作则先捐现洋 500 元,命家中女眷缝纫棉衣 100 套。1918 年水患平后,为收养无人认领的难童创建了 “香山慈幼院”。

    • 香山慈幼院首创小家庭式教育模式,比奥地利的世界第一所 “国际 SOS 儿童村” 早了十几年。几年时间就发展成包括幼儿教育、小学、中学、师范和职业教育等多个分支。1932 年,熊希龄将自己所有家产捐献给慈幼院。

    • 熊希龄看到连年军阀混战、难民不断,意识到筹组全国性慈善组织网络的必要,遂与 “济南道院” 联合组建了中国第一个民间慈善机构《世界红卍字会》,并被推为会长。在职期间,组织救护队奔赴战地,救济灾民,成绩甚优。1925 年 “五卅” 惨案,在京发起组织 “沪案失业同胞救恤会”;1931 年 “九一八” 事变后,致电抗战将领吁请坚持抗日,组织慈幼院学生参加军训,将适龄男生参加义勇军,女生参加救护队开赴抗日前线;1937 年 “八・一三” 淞沪战起,在上海与红卍字会同仁合力设立伤兵医院和难民收容所,京沪沦陷后,绕道赴香港为难民、伤兵募捐,不幸突发脑溢血在香港猝然逝世。

毛主席曾评价熊希龄:“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 作为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熊希龄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出生于军人家庭,却在科举之路上崭露头角,后积极参与维新变法,虽历经挫折,但始终未放弃经国济世的理想和抱负。在政治生涯受挫后,他毅然投身慈善事业,为救助贫困、受灾的民众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创办的香山慈幼院和《世界红卍字会》,在近代中国的慈善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慈善贡献不仅体现了他的高尚人格和爱国情怀,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五、湘西王

陈渠珍

  1. 成长经历:

陈渠珍于 1882 年出生在湘西凤凰县城。自幼聪慧的他,在学业上勤奋刻苦,6 岁开蒙读书,熟读四书五经,还习得一手优秀毛笔字。1901 年,因品学兼优被选送至沅州府著名的 “沅水校经堂” 学习深造。1903 年,在清廷甲午战败后与帝国主义列强议和签约的背景下,受强烈忠君思想影响的陈渠珍决定投笔从戎,考入长沙武备学堂。在校期间,他成绩优异,第二年升入将弁班学习。1906 年毕业后,他被分配至宁乡担任见习军官,半年后调回长沙任湖南新军第四十九标队官,并在反清革命思想影响下加入同盟会。后因时局多变,辞去标队官之职返回凤凰。闲居期间,他经朋友引荐拜见湖北总督赵尔巽,又在赵尔巽推荐下前往成都投效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却因是同盟会成员未被任用。辗转求助同乡田应诏后,他投入新军,在新军协统钟颖所部任第六十五标队官,驻防百丈邑,并将妻子刘茨湘接到成都。

1909 年,由于英国帝国主义有兴兵侵略西藏的迹象,清廷令新军协统钟颖率领 2000 人出川援藏。陈渠珍结合自己对藏地的研究,为钟颖献上西征计划书,被委任为援藏一标三营督队官,于同年 7 月随师进藏。他率兵从阳关西进,翻山越岭,历经两个月抵达昌都。

  1. 著作《艽野尘梦》:

《艽野尘梦》是陈渠珍在 1936 年赋闲长沙时回忆其 1909 年至 1912 年进出西藏生死经历的文言笔记体纪实作品。书名取自《诗・小雅・小明》“我征徂西,至于艽野” 之意,含有青藏高原风尘录的意思。书中详细叙述了陈渠珍从军、进藏、升迁、参战、同当地藏族人员来往、同藏族姑娘西原结婚,以及一行人误入大沙漠,断粮七月余,仅七人生还等经历。同时记录了英、俄帝国主义觊觎和争夺我国神圣领土西藏的罪恶和阴谋活动,清政府的举国腐败,清封疆大吏之间和军队内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斗争;记载了辛亥革命对西藏和川军的重大影响。

从文学角度看,它是一部写得优美的游记,以时空交错的笔法,着意描写了与藏族少女西原的苦难爱情以及可歌可泣的群体命运,展现了危险动荡的变乱时代神奇瑰丽的藏地风物、艰苦卓绝的平叛战役,复杂微妙的军队政治,惨绝人寰的绝地求生。从史学角度来看,它又是记录清末民初川边、西藏情况的重要资料。

  1. 湘西统治:

1912 年 3 月,陈渠珍回到凤凰,被时任湘西镇守使的田应诏任命为湘西军官团教练。此后,他在湘西的政治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

1917 年,护法战争爆发,陈渠珍帮助田应诏联合湘西护法军总司令张学济,打败了北洋军。南北议和后,湘西逐渐稳定,陈渠珍趁机安插亲信,掌握了田应诏所部护法联军,先后任湘西剿匪总指挥、湖南十三区清乡四路长官、湘西巡防各军统领兼十县剿匪总指挥。

1920 年,陈渠珍以 “保境安民” 的方针大力剿匪,同时实施自治,发展经济、教育,对湘西十县进行了改革治理。

1924 年 9 月,陈渠珍被四川军阀熊克武击败,湖南省省长赵恒惕转而扶持田应诏夺权,陈渠珍引咎请辞,不久湘西秩序再次大乱,陈渠珍复出。

1926 年初,唐生智代理湖南省长,陈渠珍改任湘西镇守使,响应北伐。次年,唐生智反蒋,陈渠珍受其拉拢,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独立师师长。马日事变爆发后,陈渠珍大肆杀害革命人士。

1928 年 4 月,湖南清乡督办公署成立,陈渠珍被委任为第八区司令,负责在麻阳等九县的 “清乡”,陈渠珍借 “清乡” 之机剿匪,扩军集权,遭到新任湖南主席何键的打压与排挤。

1935 年,陈渠珍被何键以 “剿共” 不力的罪名剥夺军权。抗战爆发后,张治中主政湖南,他对陈渠珍十分欣赏,复任其为湖南省政府沅陵办行署主任。

1938 年 4 月,陈渠珍重返湘西,而后积极宣传抗日,发展生产。同年 11 月,陈渠珍在张治中的推荐下前往重庆拜见蒋介石,却因国民党将领陈诚等人的谗言差点被扣留。此后陈渠珍避居四川南川,不问政事,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返回家乡。

1949 年 “湘西事变” 爆发,陈渠珍出面组建凤凰县防剿委员会,同年被国民党委任为湘鄂边区绥靖副司令、沅陵行署主任,稳定湘西的混乱局面。湖南解放后,蒋介石试图拉拢陈渠珍据守湘西,与共产党顽抗到底。陈渠珍审时度势,避居凤凰黄丝桥。同年 10 月,陈渠珍得知新中国成立,决定和平起义,帮助湘西全境和平解放。

陈渠珍一生统治湘西 30 多年,主政湘西期间推行 “保境息民”,致力于地方治理,为发展湘西文化教育事业、壮大地方民族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不懈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六、军政名人

李振军

  1. 出身与军衔:李振军出生于 1920 年 6 月,苗族,湘西凤凰县人。1955 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 年晋升为大校军衔。

  1. 革命生涯:

    • 李振军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父亲是前清秀才,与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同榜。他少年时期成绩优异,先后在沅陵教会中学、常德省立八中学习。青年时期,李振军参加了反国民党的爱国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后前往长沙参加革命。在长沙,他参加了由我党领导的新声歌咏团,并由此与党结缘,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37 年,全民族抗战爆发,李振军到达延安,参加了 “五・一反扫荡”、进军绥远等一系列战斗。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在前线担任团政委工作,历经三大战役,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

    • 李振军工作的部队中,董存瑞是家喻户晓的英雄烈士。李振军主持团政委工作时,亲眼目睹了董存瑞舍身取义的震撼一幕。回去后,他召开烈士会议,号召全团战士学习董存瑞不怕流血牺牲的奉献精神,并将董存瑞的牺牲事迹报告给上级,让这份感人事迹代代相传。

  1. 晚年贡献:李振军年逾古稀仍为党和人民作力所能及的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主要在湖南地区主持工作,为促进湖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政坛水平提高,积极进行铁路交通设施建设,主持筹建湖南省电视台,还积极创办湘潭大学等学校,为湖南省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兼任多个刊和协会顾问,如对湘潭大学的发展给予关心和指导。李振军还积极保护老干部,在特殊时期为沈从文等文人雅士解决住房问题,关心他们的生活。1982 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成立后,李振军担任武警部队政委,为中国武警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呕心沥血。

彭司勋

  1. 专业领域:彭司勋出生于 1919 年,土家族,湘西保靖人。他是药物化学专家,药学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 科研贡献:

    • 彭司勋自幼在学术底蕴浓厚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形成了乐学好思的性格。他在抗战时期辗转来到重庆,选择了学制四年的药学专科学校,从此与药学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 1948 年,彭司勋获得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先后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深造。1950 年,新中国成立不久,他毅然回国,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当中。

    • 彭司勋长期从事药物化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倡导利用中草药有效成分为先导物进行结构优化,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思路。他领导研究小组历时 10 年对异喹啉化合物的心血管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显著成绩。他还多次主持有关新药研究的全国性学术会议,编撰我国第一部《药物化学》教材,对推动我国新药研究和药学教育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1. 社会活动:彭司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就投身统一战线、人民政协和多党合作事业。在担任江苏省政协领导和九三学社江苏省委领导期间,他紧紧围绕科教兴国、科教兴省的战略决策,发挥自己科研工作的特长与优势,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他积极为国家医药事业发展、为江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彰显了九三学社社员的光辉形象。他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药学教育体系贡献力量。同时,他培养了众多博士、硕士研究生,学生遍布世界各地。

七、湘西高级将领

  1. 众多将领介绍:

湘西近代涌现出众多高级将领,他们在民国时期的军事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陈范、向明歧、隆子雍、吴恒良等将领更是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事迹,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范出生于 1909 年,湖南省湘西凤凰县人,陆军少将军衔。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率部血战嘉善,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1942 年,随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参加多次对日作战,1944 年 1 月 31 日在滇西壮烈牺牲。

向明歧,1906 年出生于湖南湘西永顺县,少将军衔。他自幼聪慧,先后在永顺高等小学堂、常德省立第二师范、日本士官学校等校学习。回国后在陈渠珍部任职,担任过多种重要职务。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投身抗战,先后在多个部队担任要职,参加了多次重要战役。1949 年初,卷入 “湘西事变”,后在解放军的感召下,最终率部投诚。

隆子雍,1905 年出生于湘西花垣县,少将军衔。他思想锐利,具有叛逆精神,敢于打破封建传统,帮助农民对抗政府和封建势力。在党困难之时挺身而出,发起革屯运动,历时三年终除屯租弊端。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在多个部队担任要职,参加了第一次长沙会战和冬季攻势作战等。

吴恒良,1897 年出生于湘西花垣县,少将军衔。他出身农民家庭,虽历经坎坷,但始终怀抱匡时救国大志。在湘西苗民革屯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率部接受政府收编,成为优秀的抗日战士。

此外,湘西还有众多其他优秀将领。如龙矫,1889 年出生于湘西花垣县,中将军衔。他早年投身革命,在军事领域有着卓越的表现。田义卿,1882 年出生于湘西花垣县,少将军衔。宋祚永,字海涛,1880 年出生于湘西花垣县,少将军衔。宋濂泉,1895 年出生于湘西花垣县,少将军衔。梁明元石宏规,1896 年出生于湘西花垣县,少将军衔。陈渠珍,1882 年出生于湘西凤凰县,中将军衔。田应诏,1876 年出生于湘西凤凰县,中将军衔。龙云飞,1886 年出生于湘西凤凰县,少将军衔。龙文才,又名龙杰,1907 年出生于湖南省麻阳县,少将军衔。田儒礼,1908 年出生于湘西凤凰县,少将军衔。田君健,1907 年出生于湘西凤凰县,中将军衔。龙恩普,1907 年出生于湘西凤凰县,少将军衔。杨光耀,出生于湘西古丈县,少将军衔。顾家齐,出生于湘西凤凰县,中将军衔。戴季韬,1894 年出生于湘西凤凰县,陆军中将军衔。戴斗垣,1890 年出生于湘西凤凰县,陆军中将军衔。谭自平,1890 年出生于湘西凤凰县,陆军少将军衔。陈斗南将军,1886 年出生于湘西凤凰县,少将军衔。朱早观,1903 年出生于湘西凤凰县,中将军衔。石邦藩,1900 年出生于湖南湘西吉首市,空军少将军衔。傅子范,1844 年出生于湖南湘西吉首市,陆军上将军衔。傅良佐,1887 年出生于湖南省吉首市乾州,陆军上将军衔。傅良藻,湖南吉首市乾州人,陆军少将军衔。杨正治,1896 年出生于湖南湘西吉首市乾州,陆军中将军衔。高昆麓,乾州人,民国陆军少将。傅少谷,乾州人,民国陆军少将,曾在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下任职。田景星,1907 年出生于湖南吉首市乾州,陆军少将军衔。罗文杰,1893 年出生,少将,土家族,原名余华,号润身,湖南永顺人。向敏思,1907 年出生于湖南永顺那丘,中将。汪援华,1905 年出生于湖南永顺,少将。汪之斌,1884 年出生于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长官乡,陆军中将军衔。王时,1889 年出生于湖南湘西永顺县,中将军衔。向子云,1886 年出生于湖南永顺县,少将军衔。向阳,1906 年出生于湖南省永顺县,少将军衔。王一之,1906 年出生于湖南湘西保靖县,少将军衔。彭诚,土家族,又名景仁,字传正,1904 年出生于湖南保靖,少将军衔。向凤武,1900 年出生于湖南龙山,少将军衔。田植,1912 年出生于湖南湘西龙山,陆军中将军衔。瞿波平,1918 年出生于湖南龙山,湘鄂川边著名匪首,后投诚,1949 年 6 月任长沙绥靖公署暂编 10 师少将师长。田仲达,1906 年出生于湘西古丈县,少将军衔。朱明允,1906 年出生于湘西古丈县,少将军衔。

  1. 将领群体的影响:

湘西的这些将领群体在民国时期的军事活动对湘西乃至全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一定影响。他们在抗日战争中,积极投身抗战,为保卫祖国、抗击日寇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后人,成为湘西地区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他们在湘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湘西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努力。

八、其他杰出人物

  1. 贺龙: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虽籍贯湖南桑植,但与湘西有着紧密联系。

贺龙在南昌起义时担任军长,还不是共产党员,却在中共前委书记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担任起义总指挥。他的军队最多,职务最高,这个功绩是空前的。在南昌起义前夕,面对中央代表张国焘的阻挠,贺龙起到了特殊作用,确保了南昌起义的打响。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不

气馁,灰心,说继续回湖南搞队伍,鼓舞了斗志。毛主席在秋收起义时,举贺龙同志两把菜刀闹革命的例子,部队比较信服。贺龙在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提醒并要求张国焘不能搞分裂搞独裁。在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贺龙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和延安的安全,服从安排,认真履职尽责,无怨无悔,高风亮节。

  1. 贺龙 1916 年凭借两把菜刀闹革命,夺取了反动派的武器,并组织起一支农民革命武装。大革命失败后,贺龙率部参加了南昌起义,并担任起义军的总指挥。1928 年初,贺龙由上海回到湘鄂西,领导发动了荆江两岸年关暴动和湘西起义,和周逸群、段德昌等一起创建了红二军团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1934 年 10 月,率部与红六军团一起发动了湘西攻势,重创敌军,有力地策应了红一方面军突围长征。1935 年 11 月,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1936 年 7 月,红二、六军团在甘孜组成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和朱德等一起制止了张国焘的分裂行为,促进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全面抗战爆发后,贺龙担任八路军 120 师师长,取得了雁门伏击战等战役胜利,沉重打击了侵略者。1949 年 12 月,贺龙率华北野战军第十八兵团等部,由陕入川,配合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第二野战军,在成都地区歼敌数十万人。不袁吉六:毛泽东主席的老师,在文学和教育方面有卓越贡献。

袁吉六出生于湖南省保靖县葫芦寨,1883 年应试中秀才,1897 年考中举人。1912 年携妻带子迁回祖籍隆回县罗洪乡白莲村袁家凼。1913 年春,袁吉六应同乡校长陈润霖之邀,被聘为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国文教员。1914 年春,四师并入一师,袁吉六仍然留任国文教师。袁吉六除了在一师教书之外,还在陈润霖的修业学校、胡子靖的明德学校、湖南公立一中等学校教过书。1917 年,他也参加了湖南大学的筹建工作,并任该校教师。1929 年,袁吉六回乡定居,读书著作。1932 年,袁吉六病故,享年 64 岁,安葬在隆回县罗洪乡白莲村。

袁吉六对毛泽东的古文影响很大。从 1913 年春到 1918 年暑期,袁吉六教毛泽东国文长达 5 年半时间。袁吉六很看重毛泽东的才气,同情他农家子弟出身,对他的学习格外关心。袁吉六称梁启超这种文体为 “老狐禅”,主张毛泽东学习韩愈的古文。毛泽东通过研读,对韩愈文章融会贯通,写出颇似韩愈文体的政论文,袁吉六对其极为赞赏。袁吉六还积极支持毛泽东等进步学生的爱国学生运动。毛泽东对袁吉六非常敬重,1950 年,当袁吉六的老同事王季范写信告知毛主席,袁吉六的遗孀生活困难时,毛主席即去信湖南时任省长王首道,“请省府酌予接济”,使袁吉六夫人得以安度晚年。1953 年,毛泽东亲笔为袁吉六墓碑题字 “袁吉六先生之墓”。

袁吉六在教学之余,著书立说,撰有《文字源流》《文学史》《书法必览》《分类文法要略》《国文讲义》等作品。章士钊、郭沫若称赞袁吉六 “此老通古今历史,斯人育天下英才”。

  1. 李烛尘、李文采、李昌等:分别在化工、冶金、政治等领域取得杰出成就。

李烛尘:李烛尘是土家族,湖南永顺人。清末秀才。从资本家到红色资本家,从为共产党做事到就任中国化学工业部副部长。

1909 年毕业于常德湘西优级师范学校,曾任中学教员。1912 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气化学科学习。1918 年回国,任天津久大精盐公司技师,负责安装第一部发动机。后任该公司厂长。1920 年任永利制碱公司副总经理。后与范旭东等创立久(大)永(利)黄(海)化工集团。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久大华西分厂厂长、迁川工厂联合会理事长,中国工业协进会常务理事。并被聘为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45 年 12 月,与黄炎培、胡厥文等发起组织中国民主建国会,并任常务理事。同时,在天津恢复久大、永利两厂任永利制碱公司副总经理、久大盐业公司总经理兼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天津分处处长。1946 年 1 月以社会贤达身份参加在重庆举行的旧政治协商会议。后任河北平津区工业协会理事长、天津市工业协会理事长。

1949 年 9 月,赴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食品工业部部长,轻工业部部长,民建中央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工商业联合会主任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一、二、三届执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委员。1964 年 12 月至 1968 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李烛尘经营化工企业有方,为我国民族资本化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投身实业报国,与范旭东等人携手致力化工实业,努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方法。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担任企业南迁总指挥,将 “永久黄” 各厂迁至西南,并组织复工复产。他是共产党忠诚可靠的朋友,支持长子李文采为共产党服务,与周恩来多有交往。1945 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数次与他等工商界人士酬答交流。新中国成立后,他坚定了私营工商业要接受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发挥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引领作用。

李文采:李文采是土家族,湖南省永顺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钢铁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1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32 年被党组织派到湘鄂西苏区参加革命斗争。1933 年赴德国留学,1939 年获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后回国。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并任技术科学学部常务委员。

李文采提出和组织进行了多项对钢铁工业具有变革性意义的重大新工艺的探索和研究,在我国最早组织并参加了氧气顶吹转炉炼钢、连续铸钢、钢水真空处理和热压型焦试验研究;最早开展用非焦煤和铁矿石直接冶炼铁水的试验研究;最早倡导和开展薄板坯连铸试验研究,为我国冶金工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文采是 1930 年在交通大学读书时就入党的老党员,是奉命前往湘鄂西苏区建立电台的老革命,是在西门子公司实习过的留德博士,是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钢铁研究总院的奠基人之一。他自幼聪颖好学、勤奋不辍,在革命斗争中坚定信仰,为我国冶金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李昌:李昌是土家族,湖南省永顺县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党青年工作、科教工作和纪律检查工作的优秀领导干部,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书记,中国科学院原党组书记、主席团执行主席。

1933 年加

入共产主青年团,1936 年 6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青年时期,李昌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和爱国学生运动。“九・一八” 事变爆发后,他三次参加赴南京请愿示威活动,并先后参加 “一二・九” 和 “一二・一六” 两次大规模游行示威。1937 年 2 月当选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全国总队长。

新中国成立后,李昌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中。1951 年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