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南湘西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679号-3
2024-12-06
湘西这片神秘的土地孕育了众多杰出的古代名人,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非凡的勇气、智慧和才华,为湘西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湘西的古代名人各具特色,他们的事迹和成就丰富了湘西的历史文化底蕴。从政治家到军事家,从文学家到教育家,湘西古代名人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熊希龄是湘西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一位政治家、教育家、实业家和慈善家。15 岁中秀才,22 岁中举人,25 岁中进士,后点翰林,其学识渊博可见一斑。他积极参与百日维新运动,虽因此被革职,但展现出了他对国家变革的热忱和勇气。后来,他担任考察宪政五大臣出洋的参赞,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之后又调任奉天盐运使,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熊希龄在多个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贡献。在教育方面,他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为培养人才做出了积极努力。在经济领域,他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熊希龄也存在一些争议。他曾意图加强政治权力,试图通过改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使他在某些时候受到了一些批评。但总体而言,熊希龄被认为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他的贡献不可忽视。
陈渠珍是湘西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与民国总理熊希龄、著名文人沈从文并称凤凰三杰,被称为 “湘西王”。16 岁时,他入沅水校经堂读书,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1906 年毕业于湖南武备学堂,并曾加入同盟会,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
陈渠珍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他的作品《艽野尘梦》是湖南文学的经典之作。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对湘西文化的贡献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陈渠珍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在一些人眼中,他是一个华丽的官僚;而在另一些人眼中,他则是一位人才横溢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湘西的统治时期,既有推动地方发展的举措,也存在一些争议性的行为。
沈从文是著名的中国作家和历史文物研究者。1924 年,他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而著称。他还在国立青岛大学和西南联大任教,为培养文学人才贡献力量。建国后,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著作。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和历史研究都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他的私人生活却饱受争议,被指控对女性有不当行为,这一事件对他的声誉产生了不良影响。此外,他也曾因政治立场而受到批评,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曾被迫害并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不过,他的文学才华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仍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罗荣光是清朝末年的将领,长期担任天津总兵,镇守大沽口炮台。1900 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罗荣光率领三千兵勇誓死保卫大沽口炮台。他的英勇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崇高气节的象征之一。
尽管罗荣光最终壮烈殉国,但他的事迹被后人广泛传颂。然而,他的保卫大沽口炮台的策略和决策受到了一些质疑,特别是在面对强敌的时候,他的作战计划有些缺乏准备和执行力度。
彭荩臣是明朝时期的将领,率领土家军参加了明朝对倭寇的剿灭战争。在王江泾战役中,他率领部队大败倭寇,取得了自明朝嘉靖平倭以来最大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并被授予 “昭毅将军” 和云南布政使之职。
彭荩臣在明朝剿灭倭寇战争中的胜利,体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和勇气。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抵御外敌、保卫边疆的英雄之一。但他也被指责在一些历史记录中对土地和人民实行过度的压迫和掠夺,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批评。
彭翼南在明代时获得 “盖东南战功第一” 称号。嘉靖三十五年八月,他再次奉调率土兵征倭,由总督胡宗宪指挥,永、保土兵与容美等司土兵会合,包围徐海最后据点沈家庄。经过艰苦战斗,全歼倭寇,徐海自杀,王直投降,东南倭乱初告平定。战后,朝廷以功敕赐三品服,授昭毅将军。
彭翼南的战功对于平定东南倭乱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他的军事才能和战功备受赞誉。但也有人批评他的南征过于残暴,对当地百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郑国鸿因世代军功,18 岁时承袭云骑都慰世职。清廷下诏对英宣战时,他奉命与镇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一起将英军赶出海。在定海保卫战中,郑国鸿独守城西南竹山门要隘,与英军血战六昼夜,击沉击伤英舰一余艘。炮台被破后,他冲入敌阵挥刀连斩数敌,血染疆场,壮烈殉国。
郑国鸿在抵御英国侵略时表现出的英勇和决心备受人们敬佩。但也有人批评他的决策过于冒险,导致部下的伤亡过大。
杨占鳌 22 岁参加曾国藩的湘军,跟随杨载福(岳斌)、左宗棠南征北战,受到清政府的赏识,封为甘肃提督,赐官正一品,并赏穿黄马褂。
白夫人系明代湖广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宣慰使昭毅将军彭荩臣之妻。在丈夫和长子相继去世后,她面对土司承袭的复杂局面,展现出果决的意志和深谋远虑。她坚持待杨氏夫人生产,若生男则宣慰使位非之莫属,倘生女则由守忠之弟承袭宣慰使职。后来杨氏夫人生下一男,白夫人为其命名为 “养正”,并接管宣慰使信印,为幼孙和彭氏家族守护祖传基业。
白夫人署印后,推行仁政,体恤民生,训导幼孙,保固地方。她充分施展政治才能,缓解各种矛盾,努力拉近与苗族上层人士的感情,遇有苗民因灾无法缴纳税粮时,自己掏钱替他们缴纳。她还精心训练土兵,随时候调出征。在家族内部出现谋刺事件时,她以德报怨,赢得了彭氏族人的敬重。隆庆六年,彭养正已满十二岁,白夫人功成还政。
彭翼南所在的湘西土司官兵在王阳明平叛广西岑猛叛乱和卢苏、王受造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永顺宣慰使彭明辅与其子彭宗汉率 1 万土家族士兵,联合保靖宣慰使彭九霄与其子彭虎臣、彭良臣率 1 万八千土家族士兵,共计两万八千人远赴广西平乱。湘西土司官兵一路冲锋陷阵,攻坚拔寨,但损失也十分惨烈。在王阳明再次平叛时,永顺宣慰使彭宗舜和刚刚担任保靖宣慰使的彭荩臣各率 5 千精兵再度南下远征广西,立下不世之功,并为王阳明 “真三不朽” 画上一个圆满句号。王阳明对湘西土家族军队十分信赖和偏爱,在平叛过程中,湘西土司官兵也从阳明先生讲学过程中深受教育。
在湘西民间传说中,有不少历史人物传说。其中包括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如《科洞毛人》《向老官人》《向王天子》等,也有现实中的真实人物如覃重、贺龙、熊希龄、陈渠珍等湘西著名人物。还有苗民起义英雄的传说,如《吴八月造反》《石三保抗官兵》等。抗击八国联军的民族英雄罗荣光以及太平天国起义首领石达开也有传说在湘西流传。
湘西古代名人的事迹和成就对湘西乃至整个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学、教育等领域的贡献,丰富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他们的英勇事迹和高尚品质,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他们的作品和思想,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了湘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少成名:熊希龄自幼聪颖,成长于军人家庭,父亲熊兆祥对其管教严格。14 岁中秀才,1891 年,21 岁的他参加湖南省乡试,中第 19 名举人。1894 年参加殿试,名列二甲,赐进士出身,并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主考官评价他:“边楚蛮荒,前无古人,才华之高,乃三湘有为之士。”
参加百日维新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熊希龄计划投笔从戎,被两江总督刘坤一劝阻。《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他积极投身变法维新。给张之洞写信呼吁变法,后入湘参与维新,向湘抚陈宝箴提议在湖南创设枪厂。1897 年,他和维新派人士谭嗣同一起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并任总理。还向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筹集学堂经费,聘请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同时,参与创办《湘报》,并任董事之一。1898 年,主持定立《湘报馆章程》,规定《湘报》宗旨为 “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与谭嗣同等人创办南学会,任议事会友,负责会中事物,制定章程,活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维新。但随着戊戌变法失败,熊希龄被革职回乡。
担任考察宪政五大臣出洋的参赞,调任奉天盐运使:1902 年,熊希龄跟随常德太守朱其懿办理西路师范学堂,受到湖南巡抚赵尔巽赏识,被清廷重新起用,前往日本考察实业。后受江苏巡抚陈启泰重用,历任要职。1906 年,盛京将军赵尔巽调熊希龄任奉天农工商局总办。1910 年,载泽兼任督办全国盐务大臣,奏保熊任奉天盐运使。
曾任北洋政府第四任国务总理:1912 年,黄兴拟推熊希龄担任财政总长,但孙中山认为熊属立宪派人士未任用。后唐绍仪邀熊入阁担任财政总长,熊希龄在接手财政后,集中精力谋求解脱民国财政困境,与四国银行团磋商贷款却招致舆论反对。1913 年,熊希龄任国务总理,成立 “名流内阁”,因与袁世凯产生分歧而辞职。
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之一:熊希龄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贡献卓越。他怀抱经国济世的理想和抱负,发表《政府大政方针宣言》,提出一整套革除弊政的方针。在教育方面,他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促进医学教育发展,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他确立了教育的目的为 “大为强国保种之谋,小为育子克家之计”,把德育放在首位,特别是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位。在他创办的香山慈幼院,所有学生无论年龄大小都会写 “国耻” 二字,全院把每年 5 月 9 日定为 “国耻日”。为强化学生保家卫国的意识,开展 “童子军” 活动。还重视职业教育,开办湖南事务学堂等新式学校,为工商业输送专业人才,采用务实的教学方式,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为矫治顽劣少年,创办感化院。
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促进医学教育发展,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熊希龄不仅主持开办湖南事务学堂等新式学校,为工商业输送专业人才,而且采用务实的教学方式,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他本着造就健全人格和服务社会需要的宗旨,开办农科、织染科、金工科、陶工科、应用化学科、畜牧速成班、专工补习班等,采取半工半学的形式,让教学与实践相得益彰,让学生习得谋生技能。他还创办了香山慈幼院,首推平民教育和慈善教育,这是香山自金朝大定 26 年以来破天荒的事情。香山慈幼院不同于一般的育婴堂、孤儿院,而是融家庭、学校、社会为一体的实验学园。实行 “小家庭制”,让孤儿重享家庭温暖。在全盛时期,成为有一个总院和六个分院的完善教育机构,自任院长,同时担任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提出 “德、智、技、群” 的四育办院方针和 “培养健全爱国之国民” 的目标。
被认为是有远见的政治家和杰出教育家:熊希龄一生都在追求进步,称得上是个始终走在时代前面的人。他思想进步,怀抱经国济世的理想和抱负,为振兴国家和民族极尽其所能。在戊戌年间,虽因倡导和进行革新受处分,但他积极找寻其他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改革、振兴中国的实业和教育,并先后开办机器制造业、兴办瓷业、办新式学堂。辛亥革命后,出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后任国务总理。虽在当时政治背景下无法全力开展实业计划,但他退出政界后全身心从事慈善救济和慈善教育,创办香山慈幼院等,为中国的教育和慈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也因意图加强政治权力受批评:熊希龄在担任国务总理时,因副署袁解散国民党的政令,处于同势力渐盛的国民党对立之不利局面,遭到反对党攻击。有人认为他意图加强政治权力,试图通过改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使他在某些时候受到了一些批评。但总体而言,他的贡献不可忽视。
16 岁入沅水校经堂读书,1906 年毕业于湖南武备学堂,加入同盟会。
陈渠珍出生于 1882 年,16 岁时师从聂仁德(熊希龄的同窗、沈从文的姨夫),因其老师看出他志向远大,劝他到更高明的学府深造。1901 年,陈渠珍被选送到湘西最高学府沅水校经堂读书深造。这座学校名重一时,清末、民国初年活跃在湘西的风云人物,有很多出自此学校,如熊希龄、张学济等。在沅水校经堂读书的时候,中国正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处境。1903 年湖南筹备武备学堂,陈渠珍投笔从戎,顺利被录取。1906 年,陈渠珍从湖南武备学堂毕业后被分配至宁乡担任见习军官,半年后调回长沙任湖南新军第四十九标队官。这一时期,陈渠珍在反清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加入了同盟会。
与民国总理熊希龄、著名文人沈从文并称凤凰三杰,被称为湘西王。
陈渠珍在民国时期割据湘西长达二十余年,先后担任过护法靖国联军第二军军长、湖南第一警备区司令、湘西巡防军统领等诸多职务,因其卓越的才能和影响力,与民国总理熊希龄、作家沈从文并称 “凤凰三杰”,被称为 “湘西王”。
文学家和历史人物,作品《艽野尘梦》是湖南文学经典之作。
《艽野尘梦》是陈渠珍以自己亲身经历写就的一部出兵西藏的纪实作品,书中以陈渠珍与西原的爱情故事为线,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这本奇书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时代背景,当时清廷摇摇欲坠,外患入侵,西藏局势动荡不安。陈渠珍从成都来到西藏,又带着西原从藏区返回内地,沿途经过昌都、江达、工布、波密、鲁朗、青海无人区、通天河、柴达木、丹噶尔厅、兰州、西安等十几个地区。在无人区行军那段对人性本质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和对灵魂的拷问。《艽野尘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民国年间西藏近代史的重要资料。
对湘西文化贡献得到广泛认可。
陈渠珍主政湘西期间推行 “保境息民”,致力于地方治理,为发展湘西文化教育事业、壮大地方民族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不懈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他在湘西大力剿匪,实施自治,发展经济、教育,对湘西十县进行了改革治理。他还创办工厂、新办武术学校、办报社等,在湘西的统治时期,既有推动地方发展的举措,也存在一些争议性的行为,但总体而言,他对湘西文化的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
具有争议性,有人认为是华丽官僚,有人认为是人才横溢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陈渠珍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在一些人眼中,他是一个华丽的官僚。他在湘西的统治时期,掌握着军政大权,其行为和决策难免受到不同人的审视和质疑。然而,在另一些人眼中,他则是一位人才横溢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文学成就突出,作品《艽野尘梦》是湖南文学的经典之作。他在主政湘西期间,大力发展经济、教育,为湘西的文化教育事业和地方民族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他在湘西的统治也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各种挑战和争议,但他的才能和贡献不可忽视。
1924 年开始文学创作,出版《长河》《边城》等小说。
1924 年,沈从文开启了他的文学创作之旅。他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湘西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纯真。《边城》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湘西边境小镇为背景,讲述了船夫少年翠屏与水族姑娘翠萍之间纯真而悲剧的爱情故事。小说以细腻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优美而朴实的风景和风俗,并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而最脆弱的部分。《长河》同样展现了湘西的生活画卷,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在国立青岛大学和西南联大任教。
沈从文曾在国立青岛大学和西南联大担任教授,为培养文学人才贡献力量。在教学过程中,他以自己的文学经验和独特见解,引导学生探索文学的奥秘。他的课堂充满了文学的魅力和智慧的火花,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建国后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建国后,沈从文转而投身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研究。1964 年,周恩来总理多次出访欧洲以及东南亚地区,经常被这些国家领导人带领参观服饰博物馆,他认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也可以编写一部服饰图书作为馈赠国礼。时年 62 岁的沈从文接领了任务,便开始埋头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沈从文在历史文物研究中,体现了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他认为,历史文物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他主张用科学的方法和现代的眼光来研究历史文物,并提出了 “古为今用” 的思想。
在古代服饰的研究中,沈从文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对一些既有的结论提出了质疑。比如,他认为《韩熙载夜宴图》可能绘制于北宋初期,而不是南唐。这是从服饰的角度提出的新的怀疑。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人物,文学作品风格独特,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深刻。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风格,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边城》被誉为 “中国乡土小说之巅峰”,展现了湘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以及人性的美好与纯真。
沈从文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他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他的作品本身,更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历史研究为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沈从文的历史研究为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该领域的奠基之作,至今仍是该领域的经典之作。这本书不仅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沈从文在历史文物研究中,坚持文献和文物互证的研究方法。他对各类文献非常熟悉,1950 年后更是将精力全部投入到文物的钻研之中。他的研究方法严谨,充分体现了他对历史的尊重和古代历史文化成果的敬仰。
备受尊敬的文学家和学者,但私人生活受争议,被指控对女性有不当行为。
沈从文作为文学家和学者备受尊敬。他的文学作品和历史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然而,他的私人生活却饱受争议。有人指控他对女性有不当行为,但这些指控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沈从文的私人生活一直是一个谜,他的情感世界也充满了复杂性。
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赞美和对爱情的向往。他的小说《边城》中,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故事纯洁而美好,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然而,沈从文自己的婚姻生活却并不顺利。他与妻子张兆和之间的感情经历了许多波折,他们的婚姻也充满了争议。
因政治立场在文革期间受迫害,文学才华和文化贡献仍受认可。
沈从文在文革期间因政治立场受到迫害。他被批判为 “桃红色文艺”,作品被定性为 “文字上的春宫”。他的处境异常艰难,甚至两次自杀,精神濒临失常。在文革期间,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基本停止,转而投身于历史文物的研究。
尽管沈从文在文革期间受到了迫害,但他的文学才华和文化贡献仍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的作品《边城》《长河》等成为传世的经典,他的历史研究成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和文化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文学史上。
清朝末年将领,长期担任天津总兵,镇守大沽口炮台。
罗荣光出生于 1833 年,湖南乾城县(今吉首)鸦溪村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母亲弹棉花抚养成人。青年时代的罗荣光除耕种三亩薄田外,还常做木匠贴补家用。后因赌钱被母亲训斥,赌气带着三个包谷粑粑跑到乾州协台当绿营兵,后投奔曾国藩的湘军。在湘军中,罗荣光连升把总、守备、参将等职,得到江苏巡抚李鸿章赏识后,委带亲兵营,并跟随英国人戈登学习炮术,后入淮军,在上海洋枪队任职,升总兵。清光绪二年(1876),罗荣光驻守天津,升大沽协副将,赐号 “果勇巴图鲁”。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曾三次于大沽口登陆入侵中国。罗荣光鉴于历史教训,为固守海防,创设水雷营,教练布雷技术,兼授电化、测量等作战知识。并在海河流入渤海湾的海口处,修筑南、北炮台,封锁海上咽喉。有北炮台 2 座,南炮台 3 座,都用砖石与糯米三合土粘结砌成;台高数丈,周围有护台墙,墙外有壕沟;每座炮台营盘设有高大坚固的炮台、练兵场、驻兵营房和弹药库。5 座炮台装置大小炮 100 多门,驻兵 2000 名。1888 年,罗荣光因教练布防得力,晋升为直隶天津镇总兵,驻守大沽口。总兵衙门与炮台相距咫尺,罗荣光常常不回衙内寓所,却住在南炮台;清晨骑匹大白马,亲自教练守军。平日与士卒同食、同衣,在军中威望很高。
1900 年率三千兵勇誓死保卫大沽口炮台,壮烈殉国。
1900 年 5 月,义和团逼近京津,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受到沉重打击。英、美、法、德、俄、日、意、奥 8 个帝国主义国家纠集一起,借口保护洋商洋教,先后集结兵舰 38 艘于大沽海面。6 月初,沙俄从旅顺用兵舰运送海军陆战队员 2000 多名增援大沽口;帝国主义从山海关由铁路调兵六千抵达塘沽。此时,罗荣光已调升新疆喀什噶尔提督,部将劝其赴任新疆以避战火,可罗荣光毅然奏请留任,镇守大沽口。他在南岸主炮台的议事厅召开五营六哨会议,慷慨激昂地表示:“人在大沽在,地失血祭天。”6 月 16 日上午,八国联军司令派员谒见直隶总督裕禄,假意说只有四五艘舰船驶入海口以保护天津租界各国侨商,裕禄竟答应洋人要求,下令开放海口水道。随后沙俄主力舰等 5 艘兵舰驶入海口并包围北洋水师舰艇,水师统领叶祖圭贪生怕死,仓皇下令撤退。罗荣光闻讯迅速回到大沽,急命炮台严密封锁海口,引弦待发。当天下午 5 时,俄国参赞和英国通事来到大沽口南岸主炮台营盘,要求清军让出大沽两岸炮台,罗荣光义正词严地驳斥,并撕毁各国 “通牒”,喝令守军把洋人赶出议事厅。晚上 11 点,八国联军军舰向大沽口各炮台轰击,2 万多八国联军陆战队在炮火掩护下向大沽炮台直扑而来。罗荣光随即率领三千将士与八国联军对战,并亲自发射炮弹击沉了一艘最大的军舰。双方激战了 6 个多小时,但因寡不敌众,且装备差距大,大沽口各炮台先后失守。眼见弹尽粮绝,罗荣光为免家人在天津失陷后受辱于洋人,先是杀了家眷,然后飞马返回大沽炮台,集合剩余将士冲向八国联军,最后壮烈殉国,生命定格于 67 岁。
英勇事迹体现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精神,成为崇高气节象征之一。
罗荣光在大沽口炮台的英勇抵抗,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他以 67 岁高龄,率三千兵勇,在兵力悬殊、弹尽援绝的困境下,仍身先士卒,誓死守卫大沽口炮台。他的事迹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中华民族崇高气节的象征之一。他用鲜血和生命实现了 “人在大沽在,地失血祭天” 的铮铮誓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正气之歌。
备受尊敬的将领和民族英雄,作战计划受质疑。
罗荣光作为清朝末年的将领,备受尊敬,被视为民族英雄。他在大沽口炮台的坚守,彰显了他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无畏。然而,他的保卫大沽口炮台的策略和决策也受到了一些质疑。在面对强敌的时候,有人认为他的作战计划有些缺乏准备和执行力度。例如,在战斗过程中,罗荣光在面对敌人阴险狡诈的战术时,为避免民房百姓遭殃,制止了守军对威胁很大的 “虎狼” 舰众炮齐发的请求,而是亲自操炮。虽然最终成功击沉了 “虎狼” 舰,但这种做法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斗的整体进程。不过,尽管存在这些质疑,罗荣光的英勇事迹和崇高气节仍然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
明朝将领,率领土家军参加明朝对倭寇的剿灭战争。
彭荩臣,保靖县迁陵镇人,系保靖彭氏第二十九代土司,第三十三任宣慰使。自幼习练弓马,广阅兵法。明嘉靖六年(1527),彭荩臣自选家丁土兵三千赴广西,与二兄良臣协助其父治理广西、贵州等地有功,钦奉赏彭荩臣,并承袭宣慰使,抚管地司事。嘉靖三十三年,又奉勃分管狭子坪(今属凤凰)长官司。时值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朝廷派兵抗击,均未奏效。嘉靖三十四年(1555 年),彭荩臣奉命调集四千兵马,与永顺宣慰使彭翼南三千兵马及彭明辅三千兵马,前往苏州平剿倭寇。
在王江泾战役中大败倭寇,被授予 “昭毅将军” 和云南布政使之职。
四月二十四日,在三大浦斩敌 130 余人。五月初,一面围困常熟县城,一面开掘地道,以火药炸开城墙,与彭翼南之兵,进城搜剿,斩敌 1000 余人,擒敌将 1 名。之后,又挥军追至秋母亭,大战三昼夜,擒敌 200 余人,敌军溺水而亡者 700 多人。土兵进到新场之后,中敌埋伏。但土兵并不气馁,彭荩臣即率部于石塘湾大战倭寇,敌败走平望。至此,保靖、永顺土兵对倭寇形成夹击之势,合战于王江泾(浙江嘉兴县北),歼倭寇 1900 余众。明史称 “东南第一战功”。朝廷敕赐彭荩臣银币并封 “三品”,授昭毅将军。嘉靖三十五年(1956 年),倭寇再度进犯江浙。彭荩臣又奉命调兵 6000 人,其子彭守忠亲选 “高手” 3000 人,前往平倭。其部与永顺土兵共同作战,于沈家庄、彼将岛等地大败倭寇,歼通倭大盗徐海。战后,朝廷记功,“复加荩臣右参政,管宣慰司事,仍赏银币”。右加封云南将军参政。九月,“恩升彭荩臣云南布政司”。
体现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和勇气,成为保卫边疆英雄之一。
彭荩臣在明朝剿灭倭寇战争中的胜利,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和勇气。他率领土家军,与倭寇浴血奋战,在王江泾战役中取得了自明朝嘉靖平倭以来最大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为保卫国家边疆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抵御外敌、保卫边疆的英雄之一,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勇敢地挺身而出,为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战。
备受尊敬的将领和民族英雄,被指责对土地和人民有过度压迫和掠夺。
彭荩臣作为明朝的抗倭英雄,备受尊敬。他在抗倭战争中的卓越表现,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爱国情怀。然而,在一些历史记录中,他也被指责对土地和人民实行过度的压迫和掠夺。这一争议引发了人们对他的复杂评价。一方面,他的战功不可磨灭,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对土地和人民的不当行为也引起了人们的批评。但总体而言,彭荩臣在明朝历史上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他的抗倭事迹和爱国精神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仰。
明代获得 “盖东南战功第一” 称号。
彭翼南在明代获得了 “盖东南战功第一” 的殊荣。嘉靖三十一年(1552),王直自称 “徽王”,与其 “大将军” 徐海,勾结倭寇入侵江浙,官兵溃败。尚书张经奏请调湖广土兵和广西狼兵赴援。三十四年五月,彭翼南统兵 3000,其父致仕宣慰彭明辅统兵 2000,保靖司彭荩臣率兵 8000,其子守忠选杀手 3000,俱会于松江。时倭寇进犯嘉兴,保靖土兵首败倭寇于石塘湾,永顺土兵又中路截击。倭寇退走嘉兴北面王江泾,永、保土兵与广西狠兵联合,四面围攻,土兵南北夹击,斩首 1900 馀级。此役被明史誉为 “东南战功第一”。
率土兵征倭,在总督胡宗宪指挥下,包围徐海最后据点沈家庄,全歼倭寇。
嘉靖三十五年八月,彭翼南再次奉调率土兵征倭。由总督胡宗宪指挥,永、保土兵与容美等司土兵会合,包围徐海最后据点沈家庄。自八月二日至二十五日,发动进攻,经过艰苦战斗,全歼倭寇,徐海自杀,王直投降,东南倭乱初告平定。战后,朝廷以功敕赐三品服,授昭毅将军。
战功对平定东南倭乱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彭翼南的战功对于平定东南倭乱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倭寇猖獗、明军一败涂地的形势下,彭翼南率领土兵与保靖土司、广西狼兵及容美土司等联合,先后在王江泾、沈家庄等地大败倭寇,斩首众多,使徐海自杀、王直投降,为东南地区的稳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也为后来的抗倭战争奠定了基础。
军事才能和战功备受赞誉,被批评南征过于残暴。
彭翼南的军事才能和战功备受赞誉。他自幼学文习武,天资聪颖,在抗倭战争中表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勇敢无畏的精神。他善于用兵,创造出独特的阵法,在王江泾大捷和沈家庄之战中,指挥土兵与其他部队协同作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的战功得到了朝廷的高度认可,被授予昭毅将军和三品服等荣誉。
然而,也有人批评他的南征过于残暴,对当地百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但这种批评缺乏具体的史实依据,可能是出于对战争残酷性的普遍担忧。彭翼南在抗倭战争中,主要是与倭寇作战,其目的是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他的行动体现了民族大义和爱国精神,应该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因世代军功,18 岁承袭云骑都慰世职。
郑国鸿出生于 1777 年,湖南溆浦县江口镇岩坪村人。其家族世代军功,曾祖父郑智文和祖父郑恂均为朝廷封赠武功将军;父亲郑朝柱,历任贵州守备和镇竿左营游击、贵州上江协副将,伯父郑廷松是镇筸千总。郑国鸿年仅 18 岁便承袭云骑尉世职。他少时聪颖好学,记忆过人。稍长,其父将他送往名师故交严如煜处就读经学。郑国鸿最精诗易,好吟咏,嗜穷经,较早地接受了当时进步的社会思潮,先后著有《诗经疏义》、《葩经招旨》、《昌学崇源》等流传后世。
清廷下诏对英宣战时,独守城西南竹山门要隘,与英军血战六昼夜,壮烈殉国。
1840 年,英国军队总司令乔治率领 40 多艘船和 4000 余名士兵侵略中国。6 月,鸦片战争爆发。侵略军在广东、厦门分别遭到两广总督林则徐、闽浙总督邓廷桢的迎头痛击,改道北上。7 月 8 日,定海失守。1841 年 1 月 27 日,英国军队突袭并攻占珠江口的大角、沙角炮台,道光皇帝下诏对英国宣战。郑国鸿奉命与镇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率领清军进驻定海,迫使英军撤出。此后,他们整顿防务,训练军队,加修了定海各处工事,社会秩序得以恢复。
定海地处舟山群岛,战略地位重要。9 月中旬,英军将 29 艘舰艇聚集在定海附近的黄牛礁一带。26 日上午,舰船全部窜到离定海 30 里的横水洋,郑国鸿等立即集合队伍,勉励将士们死守定海,“城亡吾亡,不离定海半步”。下午,英舰列成纵队闯入定海海面,向竹山门方向进发。郑国鸿负责防守要隘 —— 竹山门。9 月 27 日凌晨,侵略军 “皋华丽” 号等 4 艘军舰窜入竹山门,向土城发炮猛攻,企图突破正面防线。郑国鸿率军与其恶战八九小时,击毙英军 400 余人,使其惨败而逃。但敌我力量悬殊,定海守军武器装备落后。三总兵以保卫定海为重,忍辱负重,动员将士们英勇杀敌,郑国鸿号召大家 “与定海共存亡,同心协力,誓死保卫定海”。此后的 5 天 5 夜,侵略军共发射炮弹 1000 多枚,仍无法攻下定海。
10 月 1 日晨,大雾茫茫,英国军队企图偷袭。郑国鸿等料定对方必至,严阵以待。几个小时后,英军倾巢出动,派出船舰、运兵船、测量船、汽船共 15 艘,分三路夹击,并分别强行登陆。郑国鸿腹背受敌,毫无畏惧,沉着指挥。在炮筒发红不能再装火药的情况下,他们使用刀矛对抗敌军枪弹阻击。面对英军步步逼近,郑国鸿见败局已定,乃将将印交给护卫将校,自己单枪匹马冲入敌群,挥刀连斩数人,身受十余伤,最终血染沙场,壮烈殉国。竹山门也被对方攻破,随征人员及 1200 余名处州士兵,几乎全部牺牲。这一役连续血战六昼夜,杀敌不少,终因寡不敌众,郑国鸿与葛云飞、王锡朋三总兵同时殉难,守军五千,也全部阵亡。
清朝著名将领,英勇和决心备受敬佩。
郑国鸿在抵御英国侵略时表现出的英勇和决心备受人们敬佩。他在鸦片战争中,与英军血战六昼夜,虽年逾花甲,但毫不退缩,最终壮烈殉国。他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成为了后人敬仰的英雄。他的壮举激励着无数人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为保卫祖国而奋斗。
壮举备受赞誉,被批评决策过于冒险。
郑国鸿的壮举备受赞誉,他在定海保卫战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他带领将士们与英军浴血奋战,坚守竹山门要隘,给英军以沉重打击。然而,也有人批评他的决策过于冒险,导致部下的伤亡过大。在敌我力量悬殊、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他坚持与定海共存亡,虽表现出了高尚的气节,但也可能使更多的将士陷入绝境。不过,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郑国鸿的决策也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他深知定海的战略重要性,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尽管他的决策存在争议,但他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
22 岁参加曾国藩的湘军,跟随杨载福、左宗棠南征北战。
杨占鳌生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 年),古丈县古阳镇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寒,靠母亲养大。他小时顽皮,常受母亲训斥,长大后仍游手好闲,出入烟馆和赌场。1854 年,22 岁的杨占鳌经母亲做主娶妻谢氏。一天,他赊豆腐回家,正准备吃时卖主来讨账,把鼎罐提走作抵。母亲得知后大怒,追打他至城外三道河。当时河里涨大水,杨占鳌无奈跳进河里,游到对岸后,他觉得不能再如此窝囊地过活,便含泪向母亲鞠躬,毅然沿河出走。
这一年,曾国藩大肆招兵募勇。杨占鳌来到吉首市乾州古城,正好湘军水师统帅杨岳斌在此招兵,他便报名加入了曾国藩的水师。4 月 28 日,杨占鳌随队到达靖港。靖港地处长沙、益阳、湘阴三角地区中间,是战略要冲。双方在此地争夺异常激烈,杨占鳌作为刚入伍不到一个月的普通士卒,骁勇异常,面对刀光鲜血毫无惧色,在同伴纷纷落水丧命的情况下,手持长枪挺立于小船头,左挑右刺,如入无人之境,引起了杨载福的注意。闻曾国藩败,左宗棠从长沙赶来看望,在军营中经杨载福引见,杨占鳌认识了左宗棠。
整训结束后,杨占鳌随湘军北上东进。在镇压太平军的战斗中屡建战功。1854 年八月,随同杨岳斌攻克武汉,授六品官。1856 年六月,进攻太平军翼王石达开部,攻克江西丰城县等地,获赐蓝翎。1857 年,攻打贵溪县鹰潭镇大胜,授都司。1858 年,率部围攻安庆,在攻打陈玉成部时被火炮子弹击穿左腿,仍坚持作战,并收复东流、建德、望江等地,被提拔为参将,赐换孔雀翎。1860 年,率部收复东流等地,攻破围住南陵的太平军,授副将,加总兵衔,赐资勇巴图鲁。1863 年,攻克江浦、浦口二城及草鞋峡、燕子矶等数道关隘,并力破九洑洲险关,将江西省内太平军肃清,授总兵官,加提督衔,总理皖江营务。1864 年十一月,攻克太平天国首都天京有功,授提督官。
受清政府赏识,封为甘肃提督,赐官正一品,并赏穿黄马褂。
1865 年冬,陕甘回民杨文志、马生彦等揭竿起义,清廷急令杨占鳌前往 “防剿”。十二月八日,杨占鳌挂印凉州镇总兵,击败回民义军马生彦等部,并筹办粮饷接济左宗棠。1866 年十一月,朝廷升杨占鳌为甘肃提督,驻甘州,统领西路全军。1867 年四月十七日,杨占鳌亲往肃州 “剿抚” 回民义军 6000 余人。同年九月,肃州回民义军被杨部包围,义军请求招抚。杨占鳌轻骑简从,径入肃城,与回民言归于好。朝廷对杨占鳌 “保全凉州,接济省垣,收复肃州” 十分满意,1867 年赏穿杨占鳌黄马褂,赐官正一品,对其曾祖父、祖父、父亲、母亲和夫人谢氏、黄氏,也以一品官和一品夫人赐封。
杨占鳌在甘肃任提督七年,团结各族人民,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使甘肃辖境日趋稳定。当时新疆动荡不安,阿古柏匪帮入侵南疆。杨占鳌感到肃州地理位置重要,内可保全甘肃,外可力援新疆。他气愤外贼侵占国土,身为朝廷命官,不能不为国效力,随即向清政府上奏章,请求派兵新疆,收复国土,并派快马向陕甘总督左宗棠报告新疆军情。他积极筹备,令各州、府筹集粮饷,运抵甘州军粮达 2 万。